close
文/李偉文
開學後,A寶和B寶又開始忙著準備學校的科展,一邊上網查資料,一邊討論實驗流程。她們小學四年級時,自然老師規定每個人都要找同伴分組,交科學研究報告,再從中挑選優勝組別,代表學校參加全臺北市的比賽。
可能因為她們沒有補習,也沒有上安親班,時間比較多,第一次參加就入選了,因此激起興趣。從小學四年級一直到現在國二,每一年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我也因此有機會去參觀這些中小學生的得獎作品。看完後,還真嚇一跳:臺灣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真有那麼高嗎?
後來才知道,因為多元入學的政策,不管是高中或大學的推甄名額愈來愈多,而且會根據學生各種不同能力的表現來加分。或許因為如此,家長們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比賽,連帶各種補習班或家教也應運而生,所以科展有「職業」槍手進行個別輔導,似乎也不足為奇了。
到底孩子參加這類科學(或論文)比賽,家長、老師或專業的槍手幫了多少忙?這種檢討「科展是誰做的」的聲音,在美國中學裡也有。不要說科展了,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代筆的,許多老師恐怕都心知肚明。
總覺得臺灣的孩子很會考試,在國際各種競賽評比的成績都非常優秀,但是那些考輸我們國家的學生,在進入大學、研究所後,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。我想,這當中的落差,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被訓練得很會考試,能夠用最快的速度解出標準答案。
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,要能夠跳脫標準答案的限制,找出最多的可能性。但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,只會養成孩子追求「是什麼」的習慣,久而久之,就不懂得問「為什麼」,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「為什麼」背後的宇宙萬象了。
自從資訊時代來臨以後,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,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;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,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愈來愈重要。
要孩子保有創造力與好奇心,並不需要去找教創意或科學的補習班,關鍵反而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,有沒有注意到一些習慣。比如說,鼓勵孩子發問,臺灣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,幾乎就喪失了提問題的習慣,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重新恢復這個能力。
當孩子提出問題以後,不要立刻告訴他們答案,只要熱情的回應:「我不知道,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、找答案。」也可以鼓勵他們猜答案,或者編造出可能的答案。科學的精神在於「解釋」,給一個好的、合理的說法,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。也就是設法給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,可以是合理或好玩的故事。
同時也要注意,在討論科學問題時,不要脫口說出「對」或「很好」,如果是一般的鼓勵沒有問題,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,這些讚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,有了標準答案。家長可以用「那真有趣!」「哇!我以前都沒有這樣想過呢!」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,多提一些看法,讓討論持續下去,才有更多的想像與新的可能產生。
家長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: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,會嚴重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,要在生活中找機會,讓他們有更豐富與寬闊的想像力。
開學後,A寶和B寶又開始忙著準備學校的科展,一邊上網查資料,一邊討論實驗流程。她們小學四年級時,自然老師規定每個人都要找同伴分組,交科學研究報告,再從中挑選優勝組別,代表學校參加全臺北市的比賽。
可能因為她們沒有補習,也沒有上安親班,時間比較多,第一次參加就入選了,因此激起興趣。從小學四年級一直到現在國二,每一年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我也因此有機會去參觀這些中小學生的得獎作品。看完後,還真嚇一跳:臺灣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真有那麼高嗎?
後來才知道,因為多元入學的政策,不管是高中或大學的推甄名額愈來愈多,而且會根據學生各種不同能力的表現來加分。或許因為如此,家長們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比賽,連帶各種補習班或家教也應運而生,所以科展有「職業」槍手進行個別輔導,似乎也不足為奇了。
到底孩子參加這類科學(或論文)比賽,家長、老師或專業的槍手幫了多少忙?這種檢討「科展是誰做的」的聲音,在美國中學裡也有。不要說科展了,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代筆的,許多老師恐怕都心知肚明。
總覺得臺灣的孩子很會考試,在國際各種競賽評比的成績都非常優秀,但是那些考輸我們國家的學生,在進入大學、研究所後,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。我想,這當中的落差,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被訓練得很會考試,能夠用最快的速度解出標準答案。
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,要能夠跳脫標準答案的限制,找出最多的可能性。但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,只會養成孩子追求「是什麼」的習慣,久而久之,就不懂得問「為什麼」,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「為什麼」背後的宇宙萬象了。
自從資訊時代來臨以後,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,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;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,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愈來愈重要。
要孩子保有創造力與好奇心,並不需要去找教創意或科學的補習班,關鍵反而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,有沒有注意到一些習慣。比如說,鼓勵孩子發問,臺灣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,幾乎就喪失了提問題的習慣,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重新恢復這個能力。
當孩子提出問題以後,不要立刻告訴他們答案,只要熱情的回應:「我不知道,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、找答案。」也可以鼓勵他們猜答案,或者編造出可能的答案。科學的精神在於「解釋」,給一個好的、合理的說法,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。也就是設法給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,可以是合理或好玩的故事。
同時也要注意,在討論科學問題時,不要脫口說出「對」或「很好」,如果是一般的鼓勵沒有問題,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,這些讚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,有了標準答案。家長可以用「那真有趣!」「哇!我以前都沒有這樣想過呢!」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,多提一些看法,讓討論持續下去,才有更多的想像與新的可能產生。
家長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: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,會嚴重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,要在生活中找機會,讓他們有更豐富與寬闊的想像力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