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、六年前,我在西非洲待了四年,在那期間我認真地學會了打高爾夫球。當時我住的小鎮有一座高球場,談不上一丁點奢華,任何想要運動的人,都得在高低落差極大、沒有任何球車的球場上,一連三、四個小時,挑戰自我的體力。
byeesources & Research pay 20% of the Taxch
高球的人生體會
更絕的是,場上的綠草很少,更沒什麼大家印象中綠意盎然的果嶺(Green),只有混攪沙土和機油鋪設而成的「棕嶺」(Brown)。我這麼個台北人,就在赤道熾熱的火辣豔陽下,開始了高球學習之路。
當時我在地勢起伏的球道上,除了靠著一股自得其樂的傻勁,揮汗如雨地練球之外,其實偶來看著鄰近村落男女老少,頭頂著菜籃、水罈從荒地經過,背景襯著西非洲一望無際的叢林,也為我寂聊的生活,帶來些許的詩意。
但我漸漸察覺到,自己會在那幾年間,持續在酷熱天候和惡劣地形環境下,練習高球運動的原因,除了因為所處之地毫無其他休閒娛樂的現實之外,更因為這項運動,事實上,充分具有自己與自己、自己和大地競賽的精神,不是和對手拼個你死我活。
而高爾夫球的最大特色,莫過於讓不同球技水準的人,有機會在同一個場地裡共同揮桿、競爭,因為它巧妙地運用了「差點制度」(Handicap System),讓人人都擁有「成功」的機會。
差點制度的意義:自我突破,才是競賽重點
「差點」就是每個人可以被允許犯錯的機會,通常以數字表示,初學者和技術仍待改進的人,「差點」較高,技術好或甚至職業選手的「差點」低或是零。差點不同的人,是可以在一起打球甚至同場比賽的;比賽結束時名次計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,是以每個人的總揮桿數減去差點數之後,再以這個「淨桿數」做為名次排比根據。所以一個差點高的人,往往會比差點低的人,擁有更大的機會贏得獎項。
不過,一旦贏了獎之後,他們的差點就會向下修正;相對的,原來低差點者因為允許犯錯的機會少,只要不持續努力,自以為成績一向好而沾沾自喜,那幾次比賽之後,差點還是會依據桿數不斷地向上增加。差點,不會永遠維持在一個定點,自我努力與否,決定了差點起伏;而差點更是最具個人色彩的指標,跟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這個看似沒有一視同仁,對「優秀」高手不公平的賽局制度,其實讓身在其中者覺得自己終有一天也能從總桿數一、兩百桿,逐漸打到一百一、二十桿,再進步到突破百桿瓶頸,而昇級到破了九十、八十總桿數的好手境地。
這是一個極佳的「階梯式」學習法模式,它讓人人有希望,讓不同程度、階段的「學子」都有被鼓勵、讚揚、贏得榮譽,與技術能力高強的人同場切磋,憑藉努力不斷而獲得向上提升的機會。所以,獎勵不會永遠只給最高段的,而會給予扣掉差點之後的前三名等;終有一天,那些看起來差點高(允許被犯錯比例高)的,也終有機會自信滿滿地走到階梯的雲端。
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
今年,從居住了六年的北歐回國之後,陸續在不同的演講會中分享芬蘭教育的心得,我不時會提到:「給每個孩子成功的機會,孩子一定會表現得更好!」
但是,這麼一句話,不少台灣師長們可能無法明白,也認為:又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!因為他們眼裡的「成功」就是每個班級的第一名,以及進入明星高中、第一志願;但明星高中裡還要再擠壓出資優中的資優生來。
我們原本應該公平對待、鼓勵每個孩子的教育體制,就這麼扭曲成大家爭相進行排序、評比、競試,以分數區分孩子們的「行」或「不行」,還把學習較弱勢的看成不行就是不行,也吝於再給予更多指導、照顧、啟發、鼓勵,所以哪裡會有每個人都能有成功的機會?
每個孩子都不一樣
我們一直以來,對於教育的認知與標準,總以單一的模式來教導、要求每個孩子,忘卻了接受教育是每個孩子的「基本權利」!而基礎教育的目的,除了使學生具備基本知識學能之外,更應該幫助每個孩子建立起自信的根基,以及對於自身未來的希望。
如果教育工作者、家長們、行政官員們都能真心瞭解到這個宗旨,明瞭每個孩子的差異性其實不應被當成獎賞的指標,就會明白孩子們在求學期間,教育體制不能以單一標準來驅策學生一較高下,再以分數高低決定賞罰;因為學習階段的短暫幾年間分數上的「成功」,不能代表著日後成長為人的一切。
我們設定的成功標準,似乎永遠只屬於少數孩子,國中階段的師長與校方以 PR 值的滿分或高標為終極目標,除了誤以為這就是我們國家和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基礎,更讓受教育的價值觀向下沉淪。
師長們三不五時一直向孩子們灌輸,PR 值90與98的差異有多麼的大,讓孩子自覺如果沒有因為多了幾分、沒有擠進某一座高中,就會讓自己蒙羞、讓虛無的「校譽」受損,荒謬的造成許多孩子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!
教育視野寬度太窄
一個原本單純的學習歷程,竟然單一化到只以那百分之二到三的學生所考高分,當成是「資優」成果,而且把所有的考試就這麼從高分數學生一路往下排,大剌剌的將0.1分當成是學生間「一較高下」的門檻,還把高分視作「成功」?我們真是窄化了孩子的思想,壓縮師長的視野,限縮了教育的啟發性、鼓勵性,更抹煞了教育最起碼的「公平性」。
所以,每當北歐的教育官員和教育工作者以相當具哲理的語言告訴我:「唯有自己和自己競爭,才是最健康、最有意義、最為正確的學習方式!」、「只有讓孩子自己學到,他們才會再樂於繼續學習…」,「給孩子成功的機會,才能真正啟動他們對於學習的熱忱與動力!」,我都會深深悸動,因為教育成功的「秘訣」無他,就是「公平」的善待每個孩子。
居住北歐六年之久的我,更認為這個看似極為簡單,卻有著深奧人生哲理的教育與教養理念,是一種對於任何一個生命的絕對尊重。
尊重差異 講究「公平」
有時,我們會想說有些西方國家的教育到底好在哪裡?歸根究底,就在於他們願意用多一點心思,去尊重、瞭解每一個孩子的不同差異罷了。況且,生命的可貴之處,就在於百花齊放、萬物齊長,我們既然都不能以相同的標準去要求每一朵花兒了,又豈能期待可以用同樣的土壤和水份,讓朵朵花兒都綻放出一模一樣的光芒呢?
所以,我提到的「差點」式教學的用心,就在於成功的機會,其實就像是高爾夫球運動裡的差點制度,一個專業的老師,是可以有效率、講「公平」的運用差異化的施教與評量方式,讓每個孩子都在這個科目上擁有逐步建立自信的機會!
留言列表